清华大学收不收聋人(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范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1. 清华大学收不收聋人,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范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特殊需要的儿童或者青少年,教育的目的是让这些孩子也能够达到一般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不能因为有“特殊”这两个字的存在,就对此抱一种诧异的眼光,更不能用一种排斥的心态来对待这群与众不同的学生。

如果说普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那么特殊教育则更强调强调对孩子进行缺陷补偿和优势发展。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更加注重早期的发现和培养,更加注重不同孩子的需求,倡导因材施教。

关注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显然不能缺乏数据的支持,本人通过大量浏览资料,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2001年以来《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等官方公布的数据,通过对残疾学生入学状况、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状况、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状况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经费状况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总体上讲,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数量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优势:数量优势·政府的推动是特殊学校发展的关键

1.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的修订、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一系列特教政策法规的颁发与落实促进了特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进一步保障了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残疾儿童也能够有拥抱希望的机会,也能够得到师长们的关怀和培养。

2. 有公开资料显示:全国截止2016年底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9.15万人,比上年增加0.82万人;在校生49.17万人,比上年增加4.95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学生3.61万人,听力残疾学生9.00万人,智力残疾学生26.05万人,其他残疾学生10.51万人。特殊教育毕业生5.92万人,比上年增加0.63万人。

缺点:师资不够、特殊教育学生就业问题亟需解决

1. 有公开资料显示,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职工人数已经突破了5万人,为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师资保障。随着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就读人数的增加,在普通学校从事残疾儿童教育教学的随班就读教师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2011年对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特殊教育学校中,虽然学年度新增教师1142人,但仍有75.6%的学校,教职工总量无法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要,导致有些学校不能开足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课程。尽管每年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准教师逐年增加,但是依旧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

2. 特教学生“学后”安置的难题由来已久,国家政府为特教事业投入巨大,要让残疾人获得有价值、有尊严的生存和生活也渐成共识,那么这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该如何打通?

在苏州新闻网上可以找到不少特殊教育学生毕业后难以安置的案例,在此仅举此一例——小勇(化名)16岁,是苏州一公办特教学校的学生。再有两个月,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后,他就要毕业了。说到这个事,小勇妈妈就忧心忡忡。小勇是名自闭症少年。我们很感恩学校,这些年来,学校分担了我们很多的后顾之忧。“老师都很包容,还有专门的康复训练课,孩子的进步也有目共睹;但毕业后,怎么办呢?在这里呆了十年了,孩子总要长大的,也不能一直赖在学校呀。”

据统计,苏州目前有公办特殊教育学校11所,全市特殊教育在校学生数2735人(含随班就读)。这些特教学生有包括盲聋、肢残、智力障碍、自闭症及情绪障碍等等残疾情况。“上世纪90年代,特教学校的生源主要是中度、轻度智障学生;现在呢,程度较轻的孩子多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面临的是中重度多重智障及自闭症的学生。”园区仁爱学校校长范里介绍说,因而如今特教(培智)学校里的这些孩子是“弱势中的弱势”——他们的社会化能力更弱,因而需要更大更强的支撑。走出学校“保护伞”之后他们如何生存、如何自立?这也是让这些学生家庭最揪心的问题。

“都不敢细想,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真的太艰难了,孩子年纪大了,父母也老了,越来越力不从心,而且没有喘息,看不到希望。”一位自闭症学生的母亲说。“学生毕业后没去处,也只能‘关’在家里,不但增加了家庭的负担,由于缺乏社会化交往和锻炼,在学校学的各种能力也会退化,这样的功亏一篑让我们特教老师痛心,也让家长心灰意冷。”范里校长说,特教学生的‘学“后’安置是个迫切又棘手的难题。”

特殊教育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大家能够群策群力,帮助这些孩子。

清华大学收不收聋人(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范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 三岁半学英语应该学什么?

学思维。

这一阶段的孩子,处于语言启蒙的黄金期,模仿能力非常惊人,有效。更容易领悟语言思维,与英语母语学习者同步起跑。

据研究表示,0-6岁的孩子,处于语言启蒙的黄金期,7-12岁的孩子,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通俗点说,就是想让孩子有两种以上的母语,那么最好的时间是6岁前,因为他们模仿能力极强,能听懂上千种不同的语言并进行模仿;到7岁以后,可以全方位地拓展词汇和场景教学,让孩子能脱口而出,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

国内的K12教育来说,是以一门学科的形式教学并考察,这样的目标导向让英语一直停留在应试层面,很难真正回归到语言的本质。让孩子从更小的年龄学习英语就不同了,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兴趣出发,引导他们边玩边学,训练英语思维能力。

语言就要从娃娃抓起,但训练的过程中要有思维指导,毕竟英语不等于母语,有汉语思维不等于有英语思维。

有汉语思维是因为有全时段的中文环境,孩子可以主动纠错。学英语是没有这样全面的语言环境的,需要悉心引导,孩子才能学好。

学习英语最高效的方法,毫无疑问是从建立个人专属的英语思维开始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文的学习顺序中侧面证明:中文学习的起步分三个阶段。

1. 从出生到开口说话,是中文思维的形成。

2. 2-4岁是中文表达能力的形成。

3. 4岁以后进入学校,是中文读写能力训练的开始。

由此,我们可以明了,语言的学习顺序是由思维能力到表达能力,再到读写能力。其中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首当其冲。从思维能力入手英语,得到的结果跟学母语是一样快捷,一样方便的。

真理往往是最简单的。思维应该是最基本的形态、最简单的逻辑。简单到在母语学习时不用教,在外语训练中能看到,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思维。

英语思维在教学中一直是一个伪命题,说的多做的少,原因是因为切入的视角不对,操作的方案繁琐。对思维的定义与定型,完全不是母语方式的潜移默化,无师自通,来得全不费工夫。而是不能入门、难以琢磨、无法参悟的敲边鼓和瞎起哄。

我们有简单易学的英语思维课程,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习者超越语法,构筑信仰,顺利底走向英语工具化学习的正确方向,做到用简单规范复杂,用不变拥抱变化。针对孩子提供英语思维启蒙,全程思维导读,让孩子学看得见的思维,是亲子共读的好帮手。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是一个移动的英语角。

课程核心:把语言串起来,让思维站起来。

欢迎大家围观公众号:极简英语思维

3. 有哪些影视剧看完能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

《釜山行》:人性如同枷锁

韩国电影往往都是鞭辟入里,直击人心。近些年,一部分阐释人性的伦理电影乘风破浪,打破人们的底线思维,一枝独秀的市场囹圄,逐渐兴盛起来。

人性如同一道枷锁,只有打破才能显出内在的真实;只有将之束起才能显出勒痕;只有揭示人性的丑恶与真善美,才能使世人警醒。

在真正的灾难来临之际,败坏的人性就如同丧尸一般,见人就想把他撕扯、咬烂、同化。

一 鞭辟入里的人性剖析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世界,人性伦理观念始终是不可僭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遵循这种观念的前提下,人性的探讨也成为影片论述的焦点,韩国电影行业也不例外。

就如同《釜山行》中,单亲爸爸石宇带着女儿秀安打算坐高速列车前往釜山,去看秀安的妈妈,当作送给秀安的儿童节礼物,本是非常开心的一段旅程,却因列车中有人携带僵尸病毒,而后传染了整个车厢的乘客,大部分乘客都异化为丧尸,这时人性的丑恶被呈现的一览无余,躲过三节车厢的丧尸,躲不过一节车厢的人心。

自私的大叔,不可否认在生死面前可以理解这个大叔所做的自私的选择,但是自私难道不应该被骂吗?

别把自私说的这么理直气壮,列车长,男主,孕妇的老公值得每个人的称赞,这不是他们的义务,但他们作了无私的选择,将别人推出去当枪使的大叔就该被唾骂,因为他的生命并不比谁的高贵,因他而死的人难道不无辜?

别说他也只是想去见妈妈,他害死的大叔连自己未出世的孩子都未能见一面,理解他的做法不代表他的行为就是对的,不代表他的行为应该被原谅,都应该清楚的知道,即使是因为单纯想活着,但也真真切切害死了别人!

我也不是个伟大的人,救人可能做不来,但把来救我的人推出去,我只能说能这样做的人本身也很没人性。在紧急情况下,人都是自私的,都想保护自己,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可以帮人一把。

妹妹活的很明白,说道这些人是人渣。父亲,一心想保护女儿,对他人能帮就帮;大叔,死的太可惜了,勇敢的帮助他人;棒球男孩,年轻,拥有一腔热血,处事毅然决然;棒球女孩,乐于助人,善良,坦荡;孕妇即使行动不便,但善良,聪明,能及时的提出意见和解决策略;小女孩,助人,善良;乞丐,牺牲自己来救其他人;列车长,似乎是全剧最惨了,帮人反被害;西装男,自私自利,以自己的利益为主,明明能救却不救,还鼓动他人,看着心冷。

正是在这种互相都不认识的高速列车上,在狭小的空间里,不得不在一起共克艰险时,从而将丑恶的人性暴露出来。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当自己的意愿被违背时,争吵和矛盾就会适时地蹦出来,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有时甚至包括由于人性扭曲导致极端地死亡。

人性没有绝对的好坏,尽量善良。

不能直视的东西,太阳和人性

人性不可试探。

趁列车员不注意跑进车里的那个列车感染源女孩,当时车外面就已经爆发丧尸了,秀安看见窗外一个人扑倒另一个人了,所以那个女孩也只是想要自救而已。试想一下外面全是爆发的丧尸而车里安安全全,她一定要上车的啊,不能在那一群丧尸里呆着不跑。而且她上车了进厕所里一直在说对不起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所以她其实一点也不想害别人。她也不是自私,因为她当时不知道自己能变成那样。

那些人只想着自己不让一众主角在他们车厢里呆着其实也可以理解,前面那些丧尸已经把人们吓半死了,在灾难面前不需要都那么无私吧,正常人大概都只想着自己和家人。虽然他们

真的是冷血了一点但毕竟也没把主角们推到丧尸嘴边。

全剧最坏的只有那个方脸的列车长还是什么玩意,不让主角进车厢勉强可以理解,但后来把那个和他一起躲厕所的那个蓝衣服工作人员和下车救他的小瘦列车长和棒球小情侣中的女孩推到丧尸底下都都都他妈不是人干的事,最后还把我孔刘阿加西咬死了我操操操他妈的,怎么会有这种人渣,都感染了变异了还他妈在那卖可怜他妈了逼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知道这贴还能不能发了哈哈哈哈哈哈估计过不了审吧我就是太太太生气了而已哈哈哈)

反正我是从胖大叔死了开始哭到小女孩唱歌结束

躲过三节车厢的丧尸,躲不过一节车厢的人心,危难关头,不会有几个人顾得上别人,自己活下去才是真理。这部剧揭视了人性的丑恶、扭曲,奋力走到那节车厢与大家相遇,可是没人理会,反而拒绝入内,为了保护女儿和妻子的大叔,用尽最后的力气抵住丧尸的攻击,姐姐不在了的老婆婆失去了希望

对那群人渣进行了惩罚

在女学生被尸化时

男同学没有选择推开她,而是抱住她

流浪汉因为之前的救助

选择与丧尸决斗而救助女人和小孩

作为父亲最后的理智

就是保护女儿的平安

生亦何妨,死又何惧

人性的丑恶,不过如此……

一刷终于完成了

没有想象的可怕,就是第一个镜头和最后突然动了一下的手指这种出乎意料的镜头有点吓人。

到最后还在唱歌那一刻真的就哭了和爸爸亲切的时刻也是他们永别的时刻

“打败了三节车厢的丧尸,却没有赢得一节车厢的人心”

大难面前利己者情有可原

自我牺牲者才该被歌颂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心,其实可以不用是这样的结局。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心,其实可以不用是这样的结局,从那个蓝衣服的胖纸开始那些人可以都不用死,都是因为人心的可恶,所以最后只剩下孕妇跟小孩了。所以病毒并不可以怕,可怕的就是人心。拍的很好的一部电影。

当灾难降临时,没有人可以幸免

假如这种灾难降临,终究会展现人类最无能为力的一面,人性本就三七善恶,触及到个人利益时相信恶会更多,但是,在让我们见到了人性的“恶”时影片最终孕妇和孩子活了下来,也展现了人心的“爱”。

4. 希望语言学家能够解释一下?

吕叔湘(1904-1998)

吕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王力(1900-1986)

著名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 丁声树(1909-1989)

语言学家。号梧梓。河南省邓州市人。1932年自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4~1948年在美国考察。1952年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59~1964年中国政协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和1978年第三、第五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丁声树在语言文字领域奋斗近半个世纪,研究范围很广,在汉语语法、汉语音韵、汉语方言、古代汉语及词典编纂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顾炎武(1613 -1682)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 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潘悟云(1943- ),

中国语言学家,浙江瑞安人。汉语音韵学的专家。

1943年3月出生。1982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从温州师范学院调上海师范大学工作,同年评为现代汉语博士生导师,并任该博士点负责人, 1999年任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联)副主席,上海社联语言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以后多次应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学、奥斯陆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的邀请讲学、研究和学术访问。 周有光(1906- )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

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后来迁居苏州。1923年开始就学上海圣约翰大学;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随同全体同学和华籍教授离校,改读离校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1928年至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提出方案的三原则,方案在1958年公布。主持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订,提出正词法的基本规则和内在矛盾,基本规则在1988年公布。1979至1982年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文献技术会议,该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参加制订聋人教育用的汉语手指字母方案(1963年公布)和汉语手指音节设计。195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开讲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1961年出版第1版,1979年第3版,1985年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1980年开始,担任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国方面三委员之一。出版《新语文的建设》(1992)、《新时代的新语文》(1999),阐述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人类的双语言生活、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出版《中国语文纵横谈》(1992),提出汉字效用递减率、汉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阐述整理汉字的四定原则(定形、定音、定序、定量)。发表《现代汉字学发凡》(1980),出版《汉字和文化问题》(2000),倡导研究现代汉字学;上海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大学先后开设现代汉字学课程。发表《汉语内在规律和中文输入技术》(1983),阐述按词定字的原理和拼音变换汉字的原理,提倡以语词、词组和语段为单位的双打全拼法,使拼音变换汉字技术代替字形编码,1983年制成软件。1997年出版《世界文字发展史》,1998年出版《比较文字学初探》,提倡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中理解汉字的历史地位;提出六书有普遍适用性、文字三相分类法;对人类文字的发展规律进行新的探索;清华大学等校采用作为教材。1989年83岁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2000年出版《现代文化的冲击波》,阐述世界四种传统化的历史比较和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2001年选取90岁后发表的部分文章编成《周有光髦耋文存》,提倡华夏文化百尺竿头更上一步,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先后共出版书籍20多种,发表论文300多篇。退休后,著述不断,2005年亦有《周有光百岁新稿》一书出版。曾任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陆志韦(1894~1970)

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别名陆保琦,浙江省吴兴县人。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部心理学系读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校长等。后到语言研究所,任一级研究员、汉语史研究组组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曾经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等。他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音韵学,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及文字改革等几个领域。在中古音研究方面,他的代表作为《证广韵五十一声类》(《燕京学报》1939年第25期)、《三四等及所谓“喻化”》(《燕京学报》1939年第26期)、《说文广韵中间声类转变的大势》(《燕京学报》1940年第28期)等。在《证广韵五十一声类》一文中,他参考国内方言及异国的译音,采用现代数理语言学的方法,根据统计学上的概率关系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广韵》声类做了详细的论述和证明。该文中所采用的新颖的研究方法,对于音韵学的科学发展在方法论上具有重大价值,产生了很大影响。《说文广韵中间声类转变的大势》一文中也采用语言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音韵,富有开创性。他还指出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超脱版本的错误,超脱《说文》本身的错误及汉魏经师注音的错误。他的《古音说略》(1947年《燕京学报》专号之20)是他对音韵研究的集大成的代表作。《诗韵谱》(1948年《燕京学报》专号之21)是我国第一部依个人见解为《诗经》注音订谱的专著。1946~1948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古官话语音史论文9篇(商务印书馆于1988年以《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为名将这9篇论文结集出版),这些论文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极具学术价值的、富有创见的研究,为汉语史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汉语词汇和语法研究方面,他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人民出版社,1951年;196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一书,是对大量北京口语材料进行研究的成果,是汉语词汇、语法以及文字改革等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他的《汉语的构词法》(合作,科学出版社,1957年)一书,是为解决拼音文字的词连写问题,对北京口语材料进行分析而写成的一部对现有检字法及分词标准研究得最深入的一部专著。该书用结构分析法——扩展法作为确定汉语词的界限的形式标准。对于汉语构词法的研究及汉语构词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解决拼音文字的分词连写问题等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价值。

5. 有多少人知道积极心理学呢?

是不是90%的人都经历过内心不安,患得患失,将自己的安全感全部交给别人的经历?真的,这种情况会使人更加卑微甚至抑郁。

「我活着该怎么得到父母以及领导的认可?」

「明明很有才华,为什么我时常会觉得自己这么无能?」

「我身边的人是不是都觉得我糟糕透了?」

这种习得性无助和不确定性感受是否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最终使我们倍感不安,情绪焦虑,甚至郁郁寡欢。

在全球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研究专家,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推荐下我参与过慕课选修班-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正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实践,最终自愈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这篇文章对一些朋友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ps:赶紧拿小本本记下来!花钱都买不到的干货!

所谓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这种鸡汤文就不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浪费时间了!

切入正题,看下去!❤️ ❤️

在大数据统计中,时常感到不安的关键词可以划分为这三类: top1【迷茫】top2【焦虑】top3【倦怠】

一:缺乏安全感换句话来说可以理解为“缺爱”“欠缺目标”“缺少自我认知”

典型表现为以下几点:了解你自己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活着没有目的做事前,会想别人反应,做事时,主动迎合他人的期待;容易动摇自己的原则,可能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了,但不会表现出来;希望自己得到认同和存在感;不懂得拒绝;明明渴望被呵护、被拥抱,却倔强地装作毫不在乎?

如果你已经发现自己和以上种种心理状态极度吻合,那么你很有可能属于「高敏感」类型人格或者「回避依恋型人格」。这两种类型人格可单独做一期内容或者你感兴趣私信我给你们分享资料!今天着重讲如何解决缺乏安全感,疗愈自己的方法论。更多侧重于积极心理学内容!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美好生活更少不了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和了解。最终帮助自己拥有更美好的当下。也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次呼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大家都了解这八个字,但多少人知道“心”到底是什么呢?正心有什么作用呢?

“我心既宇宙,宇宙既我心,心有多大,格局有多大,事业才能有多大。”--毛泽东16岁写作文开宗明义就强调心的作用。

曾国藩曾提出“凡成大事者必先知人,知人者必先知己,知己者必先知心。”

因此观心,正心,一定是了解自我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心理保障,心理要求,心理准备。所以学习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什么是诚意正心。以及如何做到诚意正心。

让我们接着往下读,要分享今天真正的干货:积极心理学

人呢,一定要活得开心积极点嘛,特别是我们年轻人,每天干嘛那么丧对不对?是时候接受自我疗愈了。在心理疗愈过程中,最好的心理医生其实是“我”自己。

乐观的一大障碍:负面偏差

人有一个倾向对于负面的关注和正面的关注是不一样的。我们会更多的关注负面。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avid Myers[1]对于心理学摘要上做了一个搜索,然后发现关注负面、抑郁、焦虑这些负面的心理研究是关注喜悦、快乐、生活满意的这些正面的心理研究的14倍。但这并不是说明心理学家只关注负面心理。

简而言之,坏印象比好印象更容易形成。

负面偏差的种种表现总结一句话:“坏比好强大”意思是人类天生就会关注坏的东西而不是好的东西。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一直做好事,忽然做了一件坏事,大家对他会怎么样想呢?那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古话“晚节不保”。那么反过来呢?一个人加入只要做了一件坏事,他做多少好事都很难弥补。就好像我们高中的时候曾经有过一篇英语课文,“Once a thief,always a thief?”一次做贼,终身是贼吗?因此啊要纠正自己的负面影响不是不可能,而是需要花费比做好事更大更大的代价。人总是喜欢看缺点。坏事比好事对人们的影响会更大。这是人们的天生反应。

【好比赌博,输9万块钱比自己赢10万块钱的得失心理感受更强烈。】

人在心理上的得失感会在负面情绪中受到的冲击力更大。坏言行比好言行对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更大。所以:任何亲密关系中,负面评价会比正面评价影响更大。而有好的行为的时候,另一方却无动于衷。无论是行为还是情感上都体现的一览无余。这样的负面偏差不仅仅是发生在亲密关系中,还体现在企业关系中。

我忍不住往下思考,为什么我们大脑中这么多的情绪总是不受控制?

人类大脑有五种基本情绪:难过,害怕,高兴,厌恶,愤怒。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叫做《头脑特工队》讲的是5个小人分别代表这5种情绪,在我们人类大脑中控制一个控制台。这个控制台被谁控制了,人就表现出什么情绪。有空可以看一下这部动画片,比较有趣哦!

有一个方法在这里解决负面情绪偏差造成的不平衡性。希望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让大家找到,幸福,安全感十足,健康的心理。更多的是关注他人的优势,在接受自我,寻找人生意义,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体验深刻。

1: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每天晚上写下今天发生的三件好事,以及好事的原因。

为什么要做这个练习呢?就像我们平时总是过多的关注坏事,总在想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是某某坏事而不是某某好事,尤其是那些小的不引人注目的但其实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好事。所以呢,用这样一个练习,就是有意识的扭转了我们的负面偏差,有意识的让我们来注意生活中的好事!这个时候我们对于世界和自己的看法就逐渐没有那么偏差了。

2:积极档案:收集那些令你积极的材料,放在醒目的地方。经常可以提醒自己,oh!我的生活中原来还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啊!我自己原来还是挺美好的,挺强大的一个人!

这个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积极的材料:

A:亲朋好友的照片:这个提醒你有很多人爱着你,而且你也爱着他们。因为爱是一个最美好的情感。这个其实就是可以经常提醒自己一些积极的情绪。比如说我就会把我家人的照片放在我的手机上,或者手机相册里,我每次打开手机就看到我们一家人的合影。然后想起很多的爱。还有呢我会把家人的照片放在我自己的办公桌上(条件允许的读者可以尝试一下),这样我经常可以看见,甚至大家也可以放上自己跟好朋友啊,还有其他闺蜜啊等等的照片。这样其实都是在提醒自己生活中的爱。

B:取得的成绩:比如我们过去取得的竞赛的冠军或者是我们得到的学位,或者是你出过的书啊等等。你放在那里这样的话你就会提醒自己。oh其实我还是挺牛的。我其实还是取得了很多成绩的。

C:包括一些美好的回忆:比如说我们去过的一些好玩的地方度假,那么让你想起西藏的圣洁,或者我们去迪士尼玩儿,真好玩儿~生活中还是充满很多乐趣,让我可以去享受让我可以去回味。这些美好的回忆也可以包括,比如你跟以前的朋友,比如说大学啊高中的朋友在一起玩,虽然那些地方很普通,但是呢,你看到那些人你就回忆起以前那些美好的场景。你会觉得人生很值得度过。你是被需要的,人生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我们可以去享受。

D:憧憬的未来:在回忆的另外一面是未来,包括你憧憬的未来,你可以把你自己想要过得日子,可以写下来或者画出来,放在自己的桌子上。这样其实你每次看到它的时候,就想到,我还有一个值得奋斗的未来!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去奋斗,让我去努力。我觉得我的人生是有希望的。可以想象自己将来成功的样子。比如:你想成为一个博士的样子,你就画一个博士帽的样子。或者你可以想象自己将来有一个懂自己的爱人,成为很好的女朋友,跟男友一起享受天伦之类的样子。总之,就是你最珍视最享受最喜欢的那些情感那些关系那些事情。

E:向往的地方:有些地方你还没有去过,但你可以想着去做一做,我们可以放一些自己想到达的目的地的照片,比如草原,海边,你想要去当你一想到这个地方你就觉得特别开心。特别宁静,特别向往。

F:喜欢的艺术音乐、名画、诗句:把你最喜欢的关于艺术音乐名画诗句放在自己手机中,平时没事当背景放一放,建议是积极的欢快轻巧的类型不限。这个时候会让你整个人精神都变得更加振奋,或者这些名画挂在自己的墙壁上,或者诗句书法当你看到的时候会觉得我们人类其实是如此伟大,他又如此美妙,如此让我感到崇敬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艺术美德结晶,让我感到无比的享受和向往。

推荐积极歌曲:《热爱》-郑钧

推荐积极画作: 希腊神话爱与美之神的诞生《提波切利》

推荐积极名言:改变自我,挑战自我,从现在开始。

G:积极榜样:政治家、艺术家、自己的偶像:可以向他们的优秀特质和优点学习。放在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

我个人特别喜欢苏东坡!

苏东坡: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习得性乐观-习得性无助

我不仅仅想知道人怎么样在后天变得无助,我更想知道人怎么样在后天变得让自己乐观。习得性无助就是个人在遇到挫折失败后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它和抑郁症有着重要的关系。习得性乐观,遇到挫折失败了努力治愈自己后甚至乐观的改变自己的处境,让自己过得越来越好。

或者说到这里,我天生就悲观,能怎么办啊?有的人呢?天生就乐观。为此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此做了一个心理研究。

这个和乐观归因风格有很大关系: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把它归结成什么样的原因。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2]出过一本书叫做《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其实是心理学上常用的一个乐观归因风格测试。这本书英文名叫做Learned Optimism习得性乐观。这位作者就是习得性乐观和习得性无助的发现者。本书的测试有48道题,这里时间有限我为大家抽取四分之一,12道题让大家做一个测试感觉一下什么叫做归因风格。需要完整版本的话大家可以在网上或者书店购买啦!最好完整的做一下它里面的测试啊,真的是干货满满,相信做完以后大家会知道自己到底是乐观还是悲观的倾向。就比较好对症下药了解自己,或者帮助身边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以下是链接:https://www.wjx.cn/jq/30347303.aspx 进行乐观归因测试,测试后请直接打印或者保存页面道Word或PDF文件。也可以私信留言给我本人,讨论一下你是否足够的了解自己,以及如何建立更多的积极心理学知识!

总结以上内容的作用,方法给到你们,去尝试下,先疗愈自己,你会发现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所改善。从内心改变了啊,面对所谓的没有安全感,也一下迎刃而解。

至于大家经常提到的,有钱荷包暖和就是安全感,有稳定工作,有稳定的亲密关系或者家庭。这些都属于外因。

自我的认知与成长以及思维模式的建立属于内因。

之所以我们不清静,不安宁,不自在,是因为不了解自己!本自清净,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外因和内因。对于我们是否具有安全感一定是有互相关联的。从自我开始思考,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改变自己思维模式首先的清楚我们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安全感,一定是自己给自己的。先找到自己,再成为自己,才不会受外物严重的干扰。然后疗愈自己,让自己内心充满积极的情绪。进而去爱,去感受,去帮助更多的人!

希望我们不畏过去,不念将来,活在当下。

相信,看到这里你一定从思维上有所转变。迫不及待的想让自己变好!

欢迎你持续关注我:一个喜欢研究心理学,爱好历史美学的干货博主。

【续情的礼物】致力于分享更多关于积极心理学优质的内容!

参考文献:感谢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先生分享积极心理学课程。

6. 可以推荐一本对你影响很大的文学作品吗?

对我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三毛的作品,比如《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等。

在初中的时候,父母希望我好好学习,就不让看电视,老是把机顶盒上的卡拔掉藏起来,失去了这一项完美的娱乐,就只能以读书来代替了,当读到三毛的作品的时候第一次感觉看电视不如看书。后来我常常向父母说,那时候不让我看电视,咱们家的书我看地都快背下来了,那特指的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后来又买了她的全集,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三毛迷。

很多人读三毛喜欢按照一定的顺序,我那时侯小,根本不管这些,单纯的就是因为有共鸣,好看。她小的时候国文好,数学不好,对数学没有一点亲切感,这和我是一样的,她不爱上学,我也不喜欢,从那时候我就在想,会不会我就是另一个三毛?

可以一个人,一个行囊,一段旅途,一场人生,中途再有一段至情,或他或我,兀自离开,岁月悠悠,却不老去。但是,没有三毛那样的魄力,一直到现在都还按照最听话的样子,中规中矩的生活着,但是,从小种下的自在走一场的梦却从没有消失。

喜欢她文章里淡淡的铺陈开来的生活气,也会因金钱而窘迫,为琐事而烦忧,但她总是淡淡地生活,具体的内容有些模糊,可她的形象和佳句几乎贯穿了我整个高中时期的议论文,不管什么样的立意,总是能变换方法,出现在试卷上。为高中时期的作文分数做出了重大贡献,应该也是对我的影响吧

三毛的作品大多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她影响了年少时的我的爱情观,以为只有他们在书里描述的才是爱情,期待着我的荷西能等我六年,让我怀念。

三毛的作品大多都是生活要大于文学性的,但对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少年时的偶像,直到现在我还是依然迷恋她的生活。求赞求赞

7. 是由真实发生的事情而写的?

用歌曲讲故事的音乐人很多,林夕写得不到的人,字字泣血;李宗盛给你讲述放不下的爱,每一回都让人泪流满面。

比起他们,小默还有个喜欢的词人,那就是高晓松。

在高晓松的歌曲中听见自己的故事。

《同桌的你》几乎讲述了所有人的故事,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谁还没有过青葱往事,谁还没个同桌呢?

在一次采访中,高晓松给大家回忆了一个故事,1984年,他在北京最牛的中学北京四中读初三,高晓松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家就住在清华大学里,他读书的时候一直是学霸 ,刚巧当时自己有一个女学霸同桌,两人正是懵懂的年纪,在萌生感情之初,班主任听到风声赶紧给他调换了座位,加上被同学调侃,两个学霸都很不好意思,都在躲着对方。

有一次考试,数学最后一道大题非常难,考完时候有同学在对答案,高晓松问:答案是173吗?

同学回是的,这时候学霸女同学也在人群里,高晓松得意扬头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女同学的目光。

高晓松考上清华之后,同寝室的兄弟央求他给自己介绍女朋友,高晓松想着给他介绍自己的高中同学认识,就带着他到女生寝室,当天高中同学不在寝室,开门的竟然是当年的初中女学霸。

高晓松带兄弟进屋,想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话题,一时想起来那道题,就问女同学:“你还记得那道题的答案吗?”

女同学对他笑了笑说:“是173。”

高晓松觉得这件事情很奇妙。

大二的那一年,高晓松流浪到了厦门大学,跟一个姑娘产生了感情,住在厦大的“校中村”东边社。一天,高晓松给姑娘梳头发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于是写出了《同桌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眼前的姑娘映衬着远方的姑娘,隐藏着那一句“你还好吗?”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收割了一大票男青年的眼泪

高晓松在讲述自己大学的时候喜欢类比他们隔壁的学校,也就是北大。

毕业季到来,由于男女生比例的差距,他说清华大学的分离是一群人的分离,一帮大老爷们痛哭流涕。

隔壁北大的分离就文艺的多,是情侣之间两个人的分离,执手相看泪眼。

临近毕业的一天,高晓松接到一个电话:“知不知道我是谁啊?”

高晓松一下就听出来是自己上铺的同学,说你不是那谁谁谁吗?

同学问怎么一下就听出来是自己,高晓松乐了:“说多新鲜啊,你不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嘛。”

上铺兄弟跟高晓松说明哪一天是毕业典礼,让他一定要来,而这时候高晓松已经离开校园两年了。

一刹间,校园的生活显现眼前,那些一起经历的快乐,那些一起抽过的烟。

于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问世,原来男人之间的感情也可以细腻,也可以那么感人。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编织了多少青年的梦。

高晓松过,母亲告诉自己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他在2016年写成了词,变成了歌曲,而他本人也一直在践行着,活得潇洒且惬意。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85)
石脑油(石脑油密度)
上一篇 2023年11月17日
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在杭州和生活在金
下一篇 2023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